五味文字,五味文章

2025年04月15日 baibai 阅读(11)

人生五味是指哪五味

酸、甜、苦、辣、咸,是人们常说的人生五味。

扩展资料

酸,一个不太讨人喜欢的味道,经常有酸掉牙之说,可见其威力之大。喜酸之人不多,但人生中各种酸无处不在,不知何时不知何地就会与其不期而遇。相爱之人争风吃醋的醋酸,含辛茹苦养育儿女的辛酸,年华逝去碌碌无为的心酸。

甜,五味中最令人向往的美妙的味道,甜蜜、甜美、甜香,似乎与甜搭配的都是最美的文字,让人心旷神怡。一提到甜字,就如同嘴里放着一块糖,沁人心脾。生活中觉得乏味的时候不妨适当加勺糖,增加一点甜蜜的味道。

苦,曾经觉得最可怕的味道,每每吃中 都会对苦味有最切身的体会。饥寒交迫叫苦,心焦郁结也是苦,亡命天涯更是苦。但也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语,正是苦难带给人奋争的不竭动力,蓄积着生命历练带来的勇气,是人生必须遭遇的。

辣,众多年轻人追捧的味道, 辣的重庆火锅、集鲜香于一体的麻辣小龙虾,往往会让食辣之人欲罢不能。先是给你一种 让你受不了,然后让你不知不觉的上瘾,最终形成一种依赖,这就是辣的魅力所在。辣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格调,人生无辣不欢。

咸,多则不行,少则不可,咸淡适中才是菜品的最高境界。生活亦如此,平淡无奇就想来点 四射,轰轰烈烈又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工作咸了,压力倍增;感情咸了,分道扬镳;生活咸了,无聊沉闷。只有不咸不淡,味道刚刚好,才是人生最佳状态。

对于五味,嗜好其中任何一种,都是一种偏执。人生的一切烦恼都是由这种偏执产生。而这种偏执其实是可以矫正的,治愈之法就是中庸之道,例如酸中加点甜,辣中加点酸,都可以中和原有的“重口味”,达到“酸碱中和”之效。中 讲五味入五脏,“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五味适度护五脏,五味偏嗜伤五脏,五味调和五脏才能和谐平衡。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悲,需要你时时中和自己骨子里的偏执,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才能坦然的面对生活。

人生五味俱全,缺少了哪一种品尝,都会失去原本真实的味道。生活在这个浮华和烦躁的世事里,怀一颗淡泊的心,食于五味之上,以五味调五感,平和于内,自在于心。

什么是五味之首

中国菜有五味、五色和五香之说。为什么都姓“五”?据说,这与中国的五

行学说有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所构成,一

切事物无不与这五种物质相关联。所以菜肴的色、香、味也与五行挂上了钩。其

实,“五”字只能理解为多样化,并不限于仅此五种。

“五味”。味,是一种感觉,又称味觉。中国菜以滋味胜,味是中国

菜的灵魂。这里还要指出一种现象:中国人欣赏艺术都讲究味、韵味,无论诗文

书画,音乐舞蹈,都可以品味、玩味。古人把甜、酸、苦、辣、咸定为五味,这

是就口感、味觉而言,也有把醋、酒、饴密、姜、盐作为五味,那是就物质而言。

当然,这仅仅是大致的划分,有人认为鲜味、涩味也应该归入“基本味”,还有

人认为苦味不宜列为烹饪中的五味之内。可见味的种类很多,“五味”包括什么

内容还可以探讨。五味可以调出多种复合味,则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着很丰富的

内容。如椒盐、酸辣、糖醋、香辣、麻辣、鱼香味、怪味等等。古人说:“食无

定味,适口者珍。”又说:“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

原料的本味,如鸡要有鸡味,鸭要有鸭味,保持原汁原味;有的人却欣赏复合味。

有的人主张味要纯,以清炖、清蒸为主;有的人却别具一格,烧成“怪味鸡”、

“怪味鸭”。有的人赞赏味浓的菜,有的人却偏爱清淡,要像吃橄榄一样,回味

无穷。总之,所谓“五味调和”,应该包含下列几层意思:一是每一种菜肴应有

自己的独特风味;对一桌筵席来说,各种菜肴的味道,应在总体上协调平衡,各

尽其美;二是烹饪技术,离不开调味品;调味品多多益善,各尽所能,投放量以

及加热过程中的先后次序,都可以促使菜肴的滋味发生千变万化,因此,调和滋

味是烹饪成败的关键;三是作为一个高明的厨师,应该善于掌握食者的口味习惯,

在安排菜单和烹饪调味中灵活变化,忌刻板划一。

“五色”。中国把红、黄、蓝、白、黑作为正色,其他为间色。饮食时

通过舌口,获得味觉,原与视觉无涉,但五彩缤纷的菜肴,同样能引起食欲,因

此,中国菜历来注重色彩鲜明、和谐、悦目。我们中要从古人给菜肴命名中就可

以略知一二。如《山家清供》记载:“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焯之,同豆腐煮,

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可以想见,这一道菜红白相间,一定

是很美的。又如《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四色荔”菜名,是用茄子、黄瓜、

萝卜、羊肉等四色拌菜,分作四碟,呈现四种颜色,也诱人品尝。

“五香”,通常指烹调食物所用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种

主要香料,即芒香类调味品。它的功能,是把有腥味、臊味、膻味的食品变得无

异味,进而使食品清香扑鼻。食物的气味 人们的嗅觉,香者增强食欲,臭者

减退食欲。虽然也有像臭豆腐那样的食品,闻闻臭,吃吃香,但总以气香味美为

佳。福建名菜“佛跳墙”,就是因为香味四溢,能使“佛闻弃禅跳墙来”而出名,

可见香味对菜肴是何等重要!中国传统的调味品极多,其中芳香料除上述五种外,

还有艾、草蒲、忍冬、花露、桂花、蔷薇、秋海棠、佛手、橙波、橘皮等。色、

香、味俱全,是中国烹饪的要义,这三者都有做不尽的文章,说不尽的奥妙,全

看厨师的手段了。

汪曾祺五味读后感

《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是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本书主要收录了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汪曾祺五味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篇一:汪曾祺五味读后感

一个人的口味最好要杂一点。

如果说我从《五味》中学到了什么,那么应该是从这句话开始说起。

《五味》是庆送的生日礼物,大概因为我是吃货的缘故。

读的依旧慢,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但已经是我读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一是因为这本书并不厚,全篇也只有两百来页。二是因为,这本书当真有趣,记录了全国各地许多有意思的饮食,有的还介绍了详细的做法。

有一篇介绍口蘑的,口蘑去除泥沙要用筷子反复搅打,用手揉搓,泥沙则会嵌入口蘑肉中。这和我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看到的如出一辙。

无独有偶,我在网上搜索书中反复出现的《随园食单》时,看到陈晓卿作序推荐的版本。心中就想,没准他也是看过汪老的书的。

只是写《随园食单》的大才子袁枚却还不被汪老承认是“吃货”,因为袁枚虽说会吃,但自己并不会做。

同样的还有苏东坡,在汪老看来苏东坡只是喜欢吃猪肉,再加上宋朝人饮食本就平淡,苏东坡想是也没吃过多少好吃的。

《五味》这本书以谈吃为主,但要归类于文学著作,汪老的文字自然,不卖弄,只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读来让人觉得平淡却有趣。

《故乡的食物》中,炒米、咸菜、咸鸭蛋、只是简简单单的食物,但都是汪老小时候常吃的食粮,读来充满了汪老浓烈的思乡之情。

炒米也是我小时候常吃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炒一些,封在坛子里。按汪老说的,炒米不算主食,只是一种应急食物。肚子饿的时候,恰又不到吃饭的时间,便用那种老式的搪瓷杯子装上半杯子,用开水冲泡,加上点红糖。现在想起,舌尖上会萦绕着那种甜甜的滋味。

《鱼我所欲也》中有这么一段:

一九三八年,我在淮安吃过干炸鯚花鱼。活鳜鱼,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锅中炸熟,外皮酥脆,鱼肉 ,蘸花椒盐吃,极妙。和我一同吃的有小叔父汪兰生、表弟董受申。汪兰生、董受申都去世多年了。

这段描写鳜鱼只寥寥数语,描写表弟小叔也只寥寥数语,读着却让我叹息不已,有感人生不再。可见最深的感情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文字来讲述。

这篇文章是汪老九二年写的,想到汪老九七年就已去世,不禁有些悲伤。

说一下开头吧:

汪老说,一个人的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点,能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口味杂一点,是因为我们难免会到一些不同的地方,若吃不惯那里的饮食可就麻烦了。比如内蒙的羊贝子,整羊放进大锅里,只以清水煮30分钟,完后用刀子割肉吃。和汪老一同体验生活的人都吃不惯,汪老却能甘之若饴。我读到这里也心生向往之。

我的口味应该算杂的。

昨天听学校里的外教说,他会做chicken curry鸡肉咖喱。顿时想到在孟加拉的时候吃到的。

这道菜我是不知道怎么做的,大概就是鸡块煮熟,上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咖喱。一起的同事有点吃不惯,我却吃的颇为香甜。

说起来以前在长沙上班的时候,公司管饭,只不过并不好吃,许多同事选择外卖。我却不太在意,每次一大碗,吃的干干净净。有同事说看到我吃饭就觉得特别有胃口。

这两年来去的地方多了些,每到一个地方都必尝一尝当地的特色食物。

在山东吃大馒头,北方的馒头不像南方那样绵软,拿在手上有点沉甸甸的感觉,咬着颇有嚼劲,面香也比南方的更为浓郁。

去河南吃了桶子鸡,做法我不大清楚,只知道桶子鸡做时是不开膛的,圆圆滚滚的,故称桶子鸡。鸡肉紧实,颇有韧劲,连皮一块嚼,咸香脆 ,越嚼越香。我回家时特地带了一只给父母,他们却吃不大惯,说肉太紧了,还别出心裁的放锅里煮,煮了许久也煮不烂。

到杭州吃了叫花鸡,东坡肉。东坡肉尚可,叫花鸡却并不如传闻的那般出色,不知是不是没有吃到正宗的缘故。去开封吃了灌汤包,滋味也确实不错,只不过也并不如在电视中看到的那般汤汁充盈。大概电视里的那种更高档一点。

汪老笔下出现的最多的应该是昆明的各种吃食,应该是他曾在西南联大读过书的`原因。过桥米线,汽锅鸡,到各种菌子,水果,描写的最为全面。我有一次经过昆明,只在机场吃过一次过桥米线,算是遗憾。

只是汪老笔下的昆明美食我应该是吃不到了,如他所说原来的汽锅鸡只选用正宗的武定壮鸡,如今却是什么鸡都用滋味算是更加大众,但失了些纯粹,未免不美。

耳音要好一点,这点我不行,倒是挺佩服汪涵,他不光能听懂,还能说,这就了不得了。

当然耳音差一点也不打紧,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这点和之前看的《谈美书简》中孟实先生说的趣味是一致的。各种东西都去尝试一些,发现不一样的,对生活的体味也会更多一些。

读完这本书有点失落的是,并没有看到关于湖南菜的描写,提到过几次也不太正确,比如说湖南的米粉多是宽且扁的。湖南米粉是圆的和宽的并存,各地的米粉也多不相同。

这是受限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倒不足为怪。倒是应了孟子的那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总之对生活的兴趣广一点吧。

篇二:汪曾祺五味读后感

汪曾祺的书我读的不多,这本《五味》是从妻子“嫁妆”中翻出来读到的。初读之下如饮淡茶,字里行间氤氲着一股阅尽世情怡然自得的意味,又饱含时光交错历尽沧桑的智慧。

就象翻开首页,便是《葵·薤》,开篇引用《十五从军征》,“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迸出呼天抢地的 ,但是惨切沉 ,触目惊心。”如同说他自己的文章。这篇《葵·薤》从汉乐府写到《齐民要术》;从诗经写到嘉庆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从内蒙、山西、北京写到江西、湖南;从饮食写到了创作;最后意味空长的提出:

“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这些话语,写的是饮食,言下之意指创作,话外之音又何尝不是直指人心,直指人性,直指人生。

作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全书不过一百余页,然而古今中外,莫不涉猎;江南塞北,山川河流,如数家珍;各种各样的珍馐美味,家常小菜,奇风异俗,娓娓道来,仿佛在看一部吃食的百科全书,又象是观一部嬉笑怒骂酸甜苦辣的大戏。

五味如茶,足堪细品。读一遍是读不完的,就如写到祖父喝茶,“喝的很慢,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

热爱美食的人大多热爱生活。在汪曾祺身上这句话得到完美的诠释。很多的食物,本身是何种味道其实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蕴含在其中的回忆,当时的情感和悠长岁月中的淡淡忧伤,以及由此伸引而来的从容与淡然。

如同和周作人同名的那篇《故乡的野菜》,“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事是常有的……现在水利大有改进……悲惨景象不复存在了……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欣慰。”拳拳赤子之心,无关风月,亦无关岁月。

看他写三年自然灾害时,自制口蘑豆送给黄永玉,“永玉的儿子黑蛮吃了,在日记里写道:‘黄豆是不好吃的东西,汪伯伯却能把它做的很好吃,汪伯伯很伟大!’”,字里行间透出的自鸣得意让人失笑之余却又不无敬意——三年苦难的日子留下的竟是这样温暖的记忆,这要有个博大的胸怀才能做到吧!我想。

书里还有个关于孩子的段子,是说北京的绿豆糕不加油,不好吃,但因为他有一阵胆囊炎不宜吃油,才买了一盒,他的孙子“很爱吃,一气吃了几块”,他觉得不可理解。在《逐臭》一篇中,说道美国朋友招待他吃臭起司,以为他吃不来,“我连王致和臭豆腐都能整块整块地吃,还在乎什么臭启司!待老夫吃一个样儿叫你们见识见识!”

《五味》在封底加了大约是编者所写的一段话,里面有句:“读其文,如睹其人,好一个可爱的老头!”我很认同这句话,可惜书里没照片,不识此老真面目。直到后来机缘巧合,读到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汪曾祺文集—散文卷》,里面有张汪老与小孙女在沈阳“怪坡”的照片——老头左手牵着孙女,右手拎着圆形带边的夏凉帽,微皱着眉头炯炯有神看着镜头——果然有些老顽童的风范。

这些年,经历过人生的一些有苦有甜的况味,愈发觉出《五味》中的真实和平淡是何等的可贵。我也曾试图想仿照汪老的做法,将马兰头在盘子中码成“宝塔状”再浇上麻油、香醋,可惜“宝塔”却总是垒不成,奈何奈何。

篇三:汪曾祺五味读后感

好一位汪曾祺,泱泱中华大地,如此多的各路美食,竟能随手拈来,侃侃而谈,让晚辈不得不佩服!酸甜苦辣咸,东西南北中,老人凭其深厚的人生阅历,将各种的各地的美食 摆在了我们面前,令我垂涎欲滴。

美食家无法将美食用如此行云流水地用文字写出;作家无法用其文字信手拈来地将美食展示出。唯有汪曾祺。五味,没有什么山珍海味、饕餮大餐,大江南北的各色小吃、各地名菜足矣。同样,汪曾祺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张扬的文风,有的只是清新、朴实、亲切、真情。如此平易近人的文字,让我感到了老人的和蔼。

平平淡淡却又不乏趣味的文字是有平平淡淡却又不乏趣味的生活造就的。老人的生活即是如此。江浙的高邮,江南的水乡。水乡的生活总是那么无忧无虑,散发着清新的田园气息。当然,仅仅有现实是不够的,生活也有“五味”。老人历经 、温格,拼尽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咸”,老人的文字更加纯朴,更带有人生的趣味。我向老人不至于不知道美国最臭的叫“cheese”,把它译为“气死”,堪称经典。还有“打倒大白菜主义”,也让人忍俊不禁。随和的文字令我感到它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于人聊天、调侃。

老人已经走了多年了。这么多年间,老人没有被忘却。敬重汪老不需要理由。若真得找寻一个,那就是老人“五味”的人生。

本文内容来自网友供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非盈利且无偿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文章有不实信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至 bantie5@163.com 反馈核实,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5195号